在这个AI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,学校学子的学习方式正悄然改变,根据学校最新网络思政调研数据显示,97.6%的学生使用过AI平台,71.57%的学生曾借助AI完成作业或考试。技术为学习插上翅膀,但如何让AI成为助力而非依赖?如何在智能工具与独立思考间找到平衡?这需要我们在智慧学习中厘清方向,让科技之光照亮成长之路。
明辨:让AI成为“好工具”
AI的便捷性让它成为学习的重要辅助。它能快速整理文献、模拟实验数据,甚至生成论文框架,极大提升了效率。然而,若将其视为应付作业或考试的“捷径”,则背离了学习的本质。调研中“71.57%的同学偶尔使用AI”背后,或许隐藏着部分学生对独立思考的悄然让渡。试想,若实验报告的数据全由AI生成,如何真正理解原理?若论文观点依赖机器拼凑,又怎能培养批判性思维?AI应是探索路上的“导航仪”,而非替代思考的“自动驾驶”。唯有厘清工具的边界,才能让技术服务于知识的深度消化,而非浅层搬运。
善用:让AI成为“好帮手”
DeepSeek、豆包、腾讯元宝、文心一言、Kimi……调研数据显示,学校学生最常用的DeepSeek等平台,其算法优化需要千万次试错,这恰似我们在反复练习中锤炼技能的过程。AI不应是思考的终点,而应是思维的起点,AI可以辅助我们快速获取信息,但如何筛选、整合、创新,仍需人的主导,69.61%的学生主张“规范使用AI”的共识,60.9%的学生也在担忧“技术依赖导致思维惰性”。当AI能瞬间整理十万字文献,我们更要培养抽丝剥茧的思辨能力;当机器学习可以预测市场趋势,我们更需锤炼洞察本质的商业嗅觉。就如校训“明德、博学、笃行、创新”所云,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永远生长在我们的创新思维与价值判断中。
共创:让AI成为“好伙伴”
教育的最终目标,是培养有温度、有创造力的人才。AI能完成标准化任务,却无法替代人的同理心、责任感与专业情怀。要学会正确驾驭AI这把“双刃剑”。不是被技术同质化的“答题机器”,而是具备“AI+”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在日常学习中,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使用AI,当遇到难题时,先自己深入思考,尝试多种解题思路,若仍无法解决,再借助AI获取启发,将其提供的思路作为参考,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,让我们既不做抗拒技术的“保守者”,也不做盲目依赖的“跟风者”,而去成为善用AI赋能成长的“智慧者”。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站在智能时代的潮头,AI技术为校园注入新的活力,但青春的答卷永远需要亲手书写。在智慧学习的浪潮中,愿我们以理性驾驭技术,以热爱锚定方向,让AI成为照亮理想的火炬,而非遮蔽双眼的迷雾。毕竟,真正的成长,从来不是机器的代劳,而是人在探索中步步生辉的旅程。